第(3/3)页 突然用着近乎谄媚的语气说道:“禀殿下,确有一事,今日才听闻,凤阳貌似出了位大才子,想必殿下定会喜欢。” “如何有才?”这倒引起了朱标几分兴趣,急忙问道。 “禀殿下,臣得知是个大诗才,其有一诗可比肩唐宋,说文曲星下凡,也不为过。” 这番话,更是引起了朱标的兴趣,好奇的凑近,问道:“何诗?念来听听。” 那近侍谨慎的问道:“陛下,那我便口述了。” 见没回应,便朗声念了起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朱标听到一半,本来半靠着的身体,一下子坐直了起来。 念到后两句时,更是浑身一震,看向近侍的目光,变得极为震撼,甚至极度的不可思议。 “好,好诗!取来纸笔,来誊一遍。”朱标语气激动的说道。 片刻后,又不禁问道:“这诗为何名,何人所作。” 那近侍是淡然一笑,接着毕恭毕敬的将誊好的诗,双手递了过去。 “微臣都已写在纸上,殿下请看。” 朱标抬手接过,看完不禁惊叹道:“好一个无名!好一个宋怿啊!” 朱标有些不确定的问道:“这宋怿,可是我想的那位?” 近侍讪笑着应答道:“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宋学士的孙子。” 朱标有些喜悦,还带有些诧异,这宋怿他也曾见过,一直便在自家弟弟朱椿那,一直没什么出彩,他也便没再关注。 可这一下,便给他如此大的惊喜,想必前些年,多半是给椿弟耽误了。 朱标不由有些“惭愧”,他竟然没有好好照拂老师的后人。 既然椿弟快要去蜀地就藩了,照拂宋怿的事也该交给他了,也算给朱椿减轻负担。 思索着,将近侍召来近处。 附耳吩咐道:“锦衣卫那边我信不过,传书一封给凉国公,让他去凤阳府走一遭,彻查汤和之事,顺便也能看看女儿女婿。” 此时,正是蓝玉风头正盛的时候,洪武二十一年,大胜回朝,封了凉国公;洪武二十二年,又受命督修四川城池,这可是份肥差。 言罢,朱标缓缓提笔写下信。 吩咐着去凤阳府的事宜,父皇身体不适,这信国公的案子,便得由他来负责。 便也顺便探探这宋怿,可是真本事。 至于椿弟,随便吧,不太熟。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