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章 何为士?士何为?-《三国之开局一条船》


    第(2/3)页

    仓耀祖可不管主公是刘大耳的专属称呼,他是拿来就用了。

    这个年代,将军、使君、君侯,明公,主公,大人等称呼应有尽有,真是百花齐放。

    不过大部分都是称呼有官职在身的人的,适合仓耀祖的还真不多,主公就是最好的那一个。

    据大数据显示,《三国志》一书中,主公一词共出现15次,全部出现在《蜀书》当中,大概是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是蜀臣吧。

    后来这词在两晋十六国时期就用烂了,用来称呼准君主什么的,实在太好使了,必大悦。后来罗贯中大大在《三国演义》中发扬光大,全书主公一词用了264次,一共有25人被称为主公。

    仓耀祖不管刘大耳什么时候启用这个称谓的,反正他先让桓晔用上了,听在耳中,全身舒坦。

    仓耀祖以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义,劝得桓晔效忠,让他负责屯田事宜。仓耀祖对此很得意,桓晔对此也是比较满意的。

    解万民于倒悬,济百姓于饥寒,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啊,只要一想起来,就浑身的干劲儿。

    至于隐逸,还是先放一放吧,等过个三十年,就算不想隐也得隐了。

    用仓耀祖劝桓晔的话来说,那就是盛世可隐,乱世需救。

    如果置万民于不顾,在乱世跑去隐逸山林,那是令人不耻的懦夫和逃兵,压根就不能称之为士。

    这样的隐士是可耻的,极大地玷污了隐士这个称谓。

    何为士?士何为?这是仓耀祖给桓晔提出来的两个问题,让他思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韩婴有言: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

    作为一名士,身上是担着责任的。

    桓晔身上缺少这种担当,他追求一种隐士的生活,可能就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是逃避现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