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一剑封喉 第二十六章 呕心沥血-《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2/3)页

    主战派有三次以武力重振国祚的机会。第一次是渤海人造反。当时自己极力要求领军出战,但皇帝和主和派大臣不相信自己,竟然让南府宰相张琳率军东征,结果不言而喻。辽国失去了渤海人,而女真人却得到了渤海军,此消彼长,形势更加不好了。{第一看书}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终于让自己出来收拾残局,然而,天不从人愿,怨军哗变,罗青汉造反,给了自己致命一击,第二次机会就这样丧失了。

    主战派大臣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次东征上,这是第三次机会,然而,这次败得更惨。

    东征之策功亏一篑的后果非常严重。

    形势越来越不好,大臣们的耐心是有限的,这毕竟关系到王侯权贵们地切身利益,所以,接下来会生什么,自己心里最清楚。

    当今皇帝昏庸无能,大辽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和他有直接关系,所以很早时候,就有人图谋篡僭,废黜皇帝。想做这种事地人,耶律章奴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第三次东征失败,宫帐内势必会再度掀起皇统之争,而在这个可怕的漩涡里,自己就是漩涡的中心,随时都有覆灭之祸。

    自己坚决不做篡僭之事,主战派大臣或许死心了,那么,他们需要一个太子,需要一个皇储。只要皇帝确立了继承人,只要皇统的事解决了,当今皇帝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大臣们和各部落领会联手逼他退位,然后再夺权柄,再立国策,再振大辽国祚。

    但问题是,谁来继承皇统?

    在宫帐,不管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最终目标是一样的,保住大辽国祚,而能让主战派和主和派大臣联手合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确立皇统。然而,换一个皇帝,牵扯的利益面太大了,那时候就不是主战派和主和派之争,而是权力之争,利益之争,其斗争之残酷,其斗争之激烈,轻则可导致内乱,重则可导致亡国,因皇统之争而国祚败亡地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以大辽现在地形势,如果爆皇统之争,亡国并不是没有可能。

    当今皇帝至今不愿确立皇统,原因正在如此。不做皇帝,他可以做太上皇,但如果国没有了,他连太上皇都做不成,所以他也恐惧,也害怕。

    此次他之所以支持东征,真正的原因就是不想确立皇统,他被宫帐大臣们逼得没办法了,只好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在东征上。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第三次东征又失败了,所有人都失去了耐心,宫帐内地斗争势必白热化,皇帝若想再拖延皇统一事,恐怕不行了。

    大军在继续前进,耶律淳却停了下来,给皇帝写信,给宰执们写信,给宫帐写奏章,他只有一个要求,给我时间,给我时间围剿反贼,只待剿灭了反贼,则大辽可以集结所有力量,继续实施东征之策。

    耶律淳书告上京道东北路都统耶律马哥,请他暂停进攻,屯重兵于龙化和山城一线,泰州和长春一线,确保上京道安全。同时,他命令东南路副都统耶律韩福奴,即刻率军撤回中京道,从兴中府方向越过大灵河,向东攻击黔州、宜州,围剿反贼。耶律淳旋即急书南枢密院,南京都元帅府,请他们上奏皇帝,再次征调南京道的侍卫亲军,燕云民兵,急赴锦州,支援耶律大石,务必将反贼堵在小灵河北岸。

    耶律淳跟着下令,从奚王府再调奚军,请奚族六部领务必遵从军令,火支援。中京大定府一带是奚人居住之地,所以中京道的奚军非常多。蕃人上马就是战士,这个习俗至今不改。

    耶律淳又急书北枢密院,请他们上奏皇帝,急调南北阻卜、敌烈八部、乌古人以及其它西北蕃种,火支援中京道,围剿反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