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蔡京和童贯等一帮主战派大臣都觉得,西北战事已经很难继续了。只能以议和作罢。不过,他们认为。削弱西夏军力的目的达到了,此刻大宋已经具备收复燕云的条件,只要宋军不存在两线作战的危险,那么集举国之力攻打燕云,当万无一失。 不过,因为辽金两国随时可能议和,大宋攻打燕云,有可能遭遇辽金两国的联手阻击,平燕之策再遇难题。 皇帝犹豫不决,不敢轻启河北战事,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虎和辽东义军出现了。很大。听听这个的意见,看看那个的奏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多了,看多了,皇帝迷失了,怀疑自己的决策不正确了,可能有损国祚了,于是摇摆彷徨,拿不定主意。{第一看书} 李虎和辽东义军的出现,让皇帝眼前一亮,霍然顿开。 联金攻辽阻力太大,一个是出于现实考虑,一个是出于道义思量,而暗中招纳李虎和辽东义军,利用汉虏地力量进一步推动辽东局势向有利于大宋方向展,既不用考虑现实,也不用考虑道义,但同样可以达到平燕之目的,这样的好事,到哪找去? 为什么不用考虑现实? 大宋的现实是什么?大宋国力虽然强盛,但宋辽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两国边境军镇久疏战备,河北屯军名存实亡,为了重整河北军力,动河北战争需要时间。前年河北爆了千年一遇的大洪水,黄河因此改道,百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紧接着去年江、淮、荆、浙等路又生大水灾,受灾人口达千万之众。大宋因此遭遇重创,安抚流民、重建家园、整治河渠,这都需要时间。再次,大宋最精锐的军队是西北军,如果要北伐,势必要调用西北军,但西北战事打了好几年,西北军损失很大,将士疲惫,需要补充兵力,需要休整,这同样需要时间。 这些最现实的问题横亘在大宋君臣面前,告诉他们,动北伐不合适,即使一定要打,目前时机也非常不合适。 有了李虎和辽东义军就不一样了,大宋可以不用自己动手,只要暗中给予援助,帮助李虎和辽东义军攻打燕云,等到时机合适,当可一蹴而就。对大宋来说,最不缺地就是钱财,如果排除所有的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比如李虎所要求的藩镇问题等等,那么此议肯定能得到外廷的认可。 道义上地问题随即也迎刃而解。 先大宋没有背盟毁约,和契丹人依旧保持着盟友关系。其次,大宋人虽然不认同辽东汉人,认为他们是蕃化的汉人,称呼他们为汉虏,但有一点他们不得不承认,辽东汉人和大宋的中国人是同根同源,即使不承认也不行。辽东汉虏向往天朝,要归返天朝,愿意为大宋冲锋陷阵,那大宋有什么理由把他们拒之门外?这也是道义上地思量,大家同跟同源,一百多年前大宋把他们丢弃了,如今他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回归,大宋有什么理由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既然没有理由拒绝汉虏的回归,又不好背弃与契丹人的盟约,那就只有暗中支持了,让他们狗咬狗,等到两败俱伤,则故土尽入囊中,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平燕之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