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好日子到头了-《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2/3)页
“这是董耘写给我的。”
董耘是童贯地长史。他和刘有同窗之谊,两人的私交很不错。年初童贯就是派董耘到大同和李虎商谈北伐的事,所以李虎对他比较熟悉。李虎迅看完信,脸色马上就变了。正如他的猜测,皇帝要派郓王赵楷到河北前线,但汴京阻力大,赵楷迟迟不能成行,童贯和刘延庆为了配合皇帝,不得不延缓进攻,但将帅们不知情,纷纷求战,于是就有了偷袭燕京失败,导致六千多名将士阵亡的惨烈一战。
董耘在信中告诉刘,太师非常担心幽燕战局,担心重蹈白沟大败的覆辙。~搜小说搜更多小说~~除了汴京的因素外,北伐军也是危机重重。
二十万大军,真正能打仗的也就三万多西北军,其它都是凑人数凑来地。试想河北都没有军队了,这些处于大宋腹地的州县还有军队吗?当初宋江、方腊造反地时候为什么势如破竹?很简单,大宋山东、江淮、江南一带的军队一百多年没有打过战了,不但缺额严重,军备也极度废驰,根本不堪一击嘛,所以二十万北伐军就是一头惟妙惟肖的纸老虎,中看不中用。经白沟大败、种师道被罢职解甲后,士气一落千丈。
都统制刘延庆资历不够,战绩一般,尤其严重地是,他从没有担任过大军统帅,更没有指挥过大战尤其像这种规模的会战。刘延庆之所以在西北军中步步高升,不是因为战绩出众,而是因为他愿意抱大腿,而且还抱对了大腿。他和童贯的关系非常好,但在西北,关系好没有用,做为地方率臣,你还要会打仗,可惜刘延庆没有这种本事。他很有自知之明,我没有这种本事我就跟在后面混,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嘛,结果他如愿以偿,拿到了武人的最高勋职节度使。
西北的大多数将门鄙视刘延庆这种人,也不齿和刘延庆为伍,而刘延庆也不想激矛盾,他和他的家族还要在西北混啊,所以他很低调,谁也不得罪,日子一直混得很舒服。时间总是在慢慢流逝,刘仲武老得不行了,回家了,刘法战死了,种师道被责令致仕了,姚古远在陕西戍守西北,于是刘延庆想低调都不行了,他极度不愿意地走上了北伐军统帅的位置。刘延庆仰天长叹,自己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
一帮西北悍将根本不给刘延庆面子。对于刀头舔血地人来说,你若想折服他们,就得靠本事,没本事你就不要去招惹他们。刘延庆偏偏犯忌事不大不是他的错,出任北伐军统帅也不是他的错,但你不能挖坑害人,把人害死了,招惹了人家,那就是你的错了。高世宣是什么人?西北高家地子弟,开国元勋开平王高怀德之后。杨可世什么人?他的祖上曾是种世衡、种谔父子地部下,到了种师道这一辈,两家更是亲密。西北将门互相联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坐在一起轮辈份,都是亲戚,由此可以想象,刘延庆这次得罪了多少人。
刘延庆到了良乡就不走了,原因就在如此。他拿什么和辽军作战?二十万大军基本上都是摆设,抢功领赏一个赛过一个,但打仗杀人地时候却逃得比兔子还快。能打仗的西北军人数少,西京偷袭又葬送掉六千精锐,还剩下多少?而且刘延庆又把西北将领全部得罪了,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董耘在信中恳求刘,不论你用什么办法,务必督请李虎攻克居庸关,杀进燕京,否则后果难以预料,大家有可能一起完蛋。
事情严重到这种地步,这是刘没有想到地,但代北战局同样出现了很多变化,虎烈府的军队目前也是两线作战,李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刘无奈之下,只好把这封信拿了出来。他想告诉李虎幽燕战场的现状,让李虎做出选烈府的生存来说,若想在代北立足,则必须拿下幽燕,舍此以外,别无它途。
董耘这封信不可能写得很直白,刘对北伐军的事也是心知肚明,董耘只要点到即可,所以刘最后还是决定把这封信拿出来,他只要让李虎知道幽燕局势严重就可以了,他哪里知道李虎早就从无颜、马扩、李纲和宇文虚中的嘴里获悉了太多的秘密,这份信在李虎读来,根本就是读到了北伐军的机密。
李虎把信递刘,轻轻叹了口气。老爹的预言果然准确,宋军两次北伐都失败了,目前看来,若想拿下燕京,必须调集更多的军队,虎烈府看样子不得不放弃争夺云内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