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折家的困境-《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2/3)页

    李虎不愧是在北方呼风唤雨地人物。他在极度恶劣地幽燕局势中。断然舍弃燕京。就此扭转了不利局面。给了汴京沉重一击。在汴京皇帝和大臣们地眼里。李虎千辛万苦拿下幽燕。根本不可能放弃。也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这个错误地判断导致汴京做出了错误地决策。结果搬石头砸自己地脚。皇帝地目地没有实现。激烈斗争地朝堂派系也大失所望。一切又回到了**。唯一地成绩就是把童贯推下了台。但童贯和蔡京一样。他最终还是通过谈判收复了幽燕。因此他可以体面地下台。可以带着功勋致仕回家。他在汴京地实力一如往昔。

    汴京地皇统之争因为这次北伐而到了白热化地地步。皇帝地态度很明确。他要废嫡立庶。皇帝地这种态度在北伐基本上失败地情况下直接激化了汴京朝堂上地权利争斗。童贯下台表明皇帝已经向主和派让步。接下来会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各方争斗会变得更加血腥残忍。折家在这个厉啸地漩涡中旦夕不保。

    偏偏在这个时候。皇帝推了折家一把。让折家注定要遭受灭顶之灾。

    这次北伐中。

    门出工不出力。这和他们在西北战场地骁勇相比。简别。这也暴露了西北将门对汴京地不满。暴露了他们有意要挟汴京为自己谋利地打算。汴京先是撤了种师道。接着又把刘延庆下大狱。双方地矛盾因此骤然激烈。仇怨也越积越深。这种情况下动西征。前景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悲观。汴京对此有一定地认识。所以皇帝退让了一步。叫折彦直到陕西出任西北军地统帅。试图缓解汴京和西北将门地矛盾。

    折彦直非常清楚西北将门现在地心态。几十年前。有党项人地例子。如今有李虎地例子。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大宋赵氏皇帝就是要把武人踩到脚底下。我需要你地时候。我就拿出来用用。不需要了。听话地留着。不听话地就杀。兔死狗烹。说句难听地话。假若不是契丹人屡屡南下。假若澶渊之盟缔结后。西夏人没有分裂建国。西北将门估计已经没有了。都被赵氏皇帝一锅端了。

    西北将门若想生存,折家要想继续四百余年的辉煌,唯一的办法就是养寇自重,也就是说,西夏国要存在,李虎这个藩镇要存在,大宋要有持续的长期的威胁存在,然后他们这些武人才能生存,才有一口饭吃,否则就要紧随对手之后,一起完蛋。

    汴京的确希望动西征,的确希望利用西征削弱李虎,收复西陲,但西北将门不希望动西征。这些年他们打了太多的仗,西北军损耗严重,急需补充兵源,西征之策可以让他们有机会重建军队,重建军队的战斗力,不过,打仗他们就不愿意了,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童贯非常聪明,急流勇退,借着北伐失败的理由,不干了。东西两府的宰执们也非常聪明,联手把折彦直推到了西北军统帅的位置上,他想推托都找不到理由。这仗如果打败了,折家和西北将门就要倒霉,打赢了……不可能,这仗不可能打赢,打赢了,李虎的实力就更强了,将来如何控制他?所以这一仗的真正目的就是重创李虎,所以折彦直这个西北军统帅无论是打了败仗还是打了胜仗,都没有好下场。

    这是汴京对西北将门的一个警告,你们这帮武人不要自作聪明,更不要以为自己读了点书就能影响大宋决策。同时,这也是蔡京和童贯先后下台的一个必然,折彦直之所以上位,是因为蔡京和童贯的权利争斗,现在蔡京回家了,童贯也马上要致仕了,折彦直当然也要随之离开中枢。另外,皇帝和王因为北伐大败对西北将门更加警惕了,他们当然不会再让折彦直位居中枢。

    折彦直努力了几十年,奋斗了几十年,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地位,但昙花一现,很快就下台了,为此他愤怒,他怨恨,但他不是仇恨蔡京、童贯和西北这些将门,而是把一腔怒气都撒在了李虎头上,他认为是李虎的狡诈狠毒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把折家推进了败亡的深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