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有难处-《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2/3)页

    战局地展证明梁乞申地决策没有错误。如今虎烈军打通了黄河东岸。粮道地安全得到了保障。仁多保国地计策失败了。当务之急就是把北线兵力撤回来。死守京都。舍此以外。再无他策。但接下来地问题是。宋军如果动攻击。李察哥在南线肯定守不住。他也要撤回来。最后双方在兴庆府决战。夏军能否守住京师?所以。必须要做好京师失守地准备。当宋军和和虎烈军会师之后。京畿形势危急。皇帝必须撤离。带着行帐转移到河西。确保大夏国祚长久坚持下去。

    梁乞申地策略很悲观。对夏军坚守京师没有信心。这源自财政空竭和汉蕃矛盾。但皇帝不愿做个懦夫。他要和西夏军民一起战斗。因此他拒绝了梁乞申地建议。急召仁多保国和李察哥回京。共商卫国大计。此时此刻。党项人要不计前嫌。放下仇怨。齐心协力。否则亡国

    就在眼前。

    七月中,汴京。

    王赵楷、广阳郡王童贯联袂上奏,请求汴京动西征。两人还密奏皇帝,详细说明西北策略,恳请皇帝同意他们的计策。

    汴京已经和金人商定了攻击之策,这时接到太原的奏议,得知李虎已经同意河东军进驻大同,当即鼓掌相贺。在他们看来,李虎完了,云中路到手了,而金人则会和虎烈军打得两败俱伤,可能就此退出代北。

    李虎同意河东军进驻大同的前提是,西北军必须配合虎烈军,从横山一线攻击西夏,但汴京国库空虚,财赋不足,没有能力动西征。宰相白时中和副相张邦昌都认为,目前河北山东的反贼还没有平定,各地天灾不断急需加大赈济力度,不可能也没有更多的钱粮去开辟西北战场。

    皇帝不同意,坚决要求动西征。

    国库亏空,财赋不足,可以想办法,可以实施一些横征暴敛之策,钱粮不是阻碍西征的主要问题。就当前形势而言,对大宋来说威胁最大的是北虏入侵。河北山东叛乱迭起,持续两年的战乱对这些地方造成了严重地破坏,一旦边疆不稳,北虏南下,势必祸乱中原,所以汴京在消灭李虎的同时,大力扶植郭药师的燕山镇戍军。皇帝认为,只要河东军北上进驻大同,那么大宋事实上等于控制了燕云两地,重建了中原屏障,北虏南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大宋完全有条件再一次动西征。

    皇帝和中枢大臣的争论仅仅持续了一天,事情突然生了变化。

    皇帝知道宰相和一帮大臣们为什么反对,说到底就是因为皇统,如果王在西北建功,将来郓王登基称帝,西北武将必能得到丰厚地回报,这损失了文官们的利益,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阻挠。

    皇帝为了缓和这种矛盾,突然与皇后一起亲临东宫,一家人欢声笑语,度过了美好地一天。其后,皇帝又在不同的场合,和太子一起出现,父子关系看上去非常融洽。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皇帝赞扬太子,说太子温恭谦和,将来肯定能治理好大宋。皇帝这一切举动无疑给大臣们一个强烈暗示,他打算放弃王,不再搞什么废嫡立庶了。

    皇帝改变了想法,汴京马上激流涌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