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很快苏舸同元丽莎签订了南省总经销的合同。 南省的市场打开,意味着产品销量会出现突飞猛进的增长,而压力都给到津市纺织厂这边,生产速度必须跟上。 同时苏舸也在考虑下一步计划。 后续如舸牌纺织品肯定要向全国市场铺开,如果只靠津市纺织厂一家工厂,生产里必然是跟不上的。 她准备在滨江市把自己的工厂办起来。 地皮是现成的,盛启晖买下的地皮面积很大,划出来一块就够她办厂子的了。 办厂一系列手续盛启晖都熟,他帮苏舸跑了半个月,把所有需要的手续都办妥。 剩下的工作就是筹备工厂。 由于资金有限,苏舸打算先建起一部分厂房,等后续盈利再慢慢扩大。 朱厂长得知苏舸要建厂,特意派了技术人员来帮忙,帮着苏舸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厂房建了起来。 厂子建好,时间也已经到了1981年的年底。 苏舸打算过完年正式让工厂运营起来。 年前她一直在招聘员工,大量返城知青找不到工作,苏舸的厂子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好些知青来报名应聘。 苏舸定下学历标准,必须初中以上学历,有相关经验的可以适当放宽条件。 管理人员好招,技术人员却很稀少。 苏舸找到师傅杜秋梅,希望师傅出山来帮自己培训一批车间技术工人出来。 滨江纺织厂这一年萧条极了,订单少的可怜,最近两个月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只能用厂里的布料来顶工资。 在厂里待着也是待着,杜秋梅索性请了一个月的假,过来帮苏舸培训工人。 年后这批工人结束培训,能够正式上岗,如舸纺织厂也开始运转起来。 苏舸希望杜秋梅留在厂里帮忙,只要她愿意留下,厂里的车间主任一职就是她的。 “师傅,纺织厂现在连工资都开不出来,我的厂子规模虽然小,但未来发展前景很可观,在厂里培训这段时间,你应该也看到厂子的活力了。” 杜秋梅的确动心了。 这段时间待在纺织厂,她看到这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与走在下坡路的滨江纺织厂截然相反。 第(1/3)页